首页 > 美文 > 正文
立冬与古诗欣赏
一场秋雨一场寒。11月8日立冬。
立冬三候,水始冰,地始冻,雉入大水为蜃,很形象地描述节气特点。
水始冰:立冬之日“水始冰”冰寒于水,所以是水与冻的结合,冬寒水结,是为伏阴。孟冬始冰,仲冬冰壮,季冬冰盛。
地始冻:立冬后五日“地始冻”冰壮曰“冻”地冻为凝结,“蔼蔼野浮阳,晖晖水披冻”
雉入大水为蜃:再五日“雉入大水为蜃”与“雀入大水为蛤”对应,蜃是大蛤,古人认为,海市蜃楼便是蜃吐气而成。
1.《立冬》—唐·李白
冻笔新诗懒写,寒炉美酒时温。
醉看墨花月白,恍疑雪满前村。
解读✍…立冬之夜,笔冻、寒炉、月白。从冻笔两字看出冬天的冷。笔墨都冻凉了,诗人只好与炉火琼浆相伴,对酒当歌,微醉中竟将一地月光当成了雪迹。一片萧条之景中让人感觉到一点,夜虽然寒,有酒有诗,足矣!从诗句中我仿佛闻到了立冬的酒香,感受到寒炉的温暖。天冷了,酒也成了驱寒的必备。从这些诗句中,也可以感知到古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。但更使人感到一个云游诗人的思乡之情。
2.《立冬日作》宋·陆游
室小财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
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
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
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
解读✍…诗人随心所欲的诗作,酒后忘了此时冬天了。他还有另一首《立冬日作》也是写立冬的,“室小财容膝,墙低仅及肩。方过授衣月,又遇始裘天。寸积篝炉炭,铢称布被绵。平生师陋巷,随处一欣然。”
3.《立冬》宋.陆文圭
早久何当雨,秋深渐入冬。 黄花独带露,红叶已随风。
边思吹寒角,村歌相晚春。 篱门日高卧,衰懒愧无功。
解读✍…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立冬景象,红叶已随风,虚实之笔,最后两句带出诗人内心感受,衰懒愧无功。
4.《立冬闻雷》宋代苏辙
阳淫不收敛,半岁苦常燠。 禾黍饲蝗螟,粳稻委平陆。
民饥强扶耒,秋晚麦当宿。 闵然候一雨,霜落水泉缩。
荟蔚山朝隮,滂沱雨翻渎。 经旬势益暴,方冬岁愈蹙。
半夜发春雷,中天转车毂。 老夫睡不寐,稚子起惊哭。
平明视中庭,松菊半摧秃。 潜发枯草萌,乱起蛰虫伏。
薪槱不出市,晨炊午未熟。 首种不入土,春饷难满腹。
书生信古语,洪范有遗牍。 时无中垒君,此意谁当告。
解读✍…立冬以后,蛰虫已伏,是为冬眠,待得来年惊蛰一声春雷,才是春耕开始,但今年农作物歉收,饥民又如何过冬?这声春雷,何时得闻?
5.《立冬》明.王稚登
秋风吹尽旧庭柯,黄叶丹枫客里过。
一点禅灯半轮月,今宵寒较昨宵多。
解读✍…诗人是敏感的,无须看黄历,单靠寒意体会就知道今日立冬了,而禅灯孤冷,更添悲凉。
本文相关词条概念解析:
古诗
古诗在时间上说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诗歌作品,从格律上看,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。以唐朝为界限,以前诗歌均为古体诗,其后,古体诗渐渐式微,逐渐消亡。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;近体诗又称今体诗。从《诗经》到南北朝的庾信,都算是古体诗,但唐代之后的诗歌不一定都算近体诗,具体在于格律声韵之分。
- 网友评论
- 相关阅读